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人? 小时候被严格管教,长大后却沉迷游戏,难以自控; 小时候父母不让吃零食,长大后就疯狂吃,甚至囤积零食到过期; 小时候被父母忽视,长大后就在关系里不断索要对方的承诺…… 成年后的TA们,似乎在尽力地弥补童年时的自己想要却得不到的东西。 即便TA们可能不再需要,可能对现在的TA们来说有些幼稚,也还是忍不住去补偿自己。 这种行为背后,可能隐藏着一种心理现象—— 童年报复性补偿。 适度的补偿是有一定的好处的。它能够让我们维持心理的平衡,激励我们去提升自己。 然而,更多的人却是通过极端方式去填补童年的缺失,陷入“越补偿越空虚”的恶性循环。 所以今天,壹心理想和你好好聊聊: 为什么童年缺失的这个“洞”,我们怎么都填不满? ![]() 你拼命补偿的“内心黑洞”, 到底是什么? 童年报复性补偿心理,本质上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。 当一个人在童年时期的某些需求(比如情感、物质、自由等)没有被满足时,就会在成年后通过某种方式去“报复性”地弥补这些缺憾。 那么,为什会出现这种“报复性补偿”心理呢? 先来说说第一个可能:原生家庭的情感剥夺。 这种情况常常出现在专制型教养(高要求、低回应)的家庭。 当孩子提出需求时,父母总是用“不准”“不许”等命令式的话语粗暴地拒绝,且不解释原因,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需求是 “错的” ,并可能形成 “我不配拥有美好事物” 的认知。 长大后,我们就可能通过过度消费、过度娱乐等方式,来证明 “我有资格得到这些美好”。 ![]() 第二个可能是:未完成情结的驱动。 德国格式塔心理学中有一个词叫 未完成事件(unfinished business), 也就是未解决的问题、未满足的需求。 童年时期对玩具、关爱、认可等物质或爱的渴望如果被过分压抑,这些未被满足的需求就像心理上欠的一笔账,潜伏在潜意识中,形成我们的“心理黑洞”。 长大后,我们会不自觉地想“还清这笔账”,但这种“报复性补偿”会以更激烈的方式爆发。 就像弹簧一样,压抑越久反弹越强。 第三个则是:社会文化的影响。 我们的父母,大都是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成长起来的。 TA们的观念是“节俭至上”,在养育中也常常会把这种观念强加给孩子。 但我们这一代,在社交媒体的催化下,常常会受消费主义的影响加剧“补偿”欲望。 总是试图用物质来填补内心的空虚,从而陷入“买买买”的循环。 一般来说,“童年报复性补偿”除了最容易察觉到的“物质囤积型”外,还有以下4种类型: 1、成就强迫型:拼命加班、考证,用事业的成功来弥补童年“不被认可”的创伤,补偿自己想被父母、社会接纳的深层需求; 2、躯体化补偿型:报复性熬夜、暴饮暴食,用身体痛苦替代心理痛苦,以此来争夺对自我的控制权; 3、关系索求型:在亲密关系中寻求过度的情感满足,对另一方强迫性讨好或控制,频繁地验证“我真的值得被爱”; 4、代偿投射型:过度溺爱子女,纵容TA逃学、挥霍,实质是通过他人来补偿自己的童年,实现未完成的需求。 而这一切的“报复性补偿”,都只是为了弥补童年那个受伤的自己。 ![]() ![]() 为什么我们越补偿越匮乏? 遗憾的是,这些外在事物的“报复性补偿”只能短暂起效。 短暂的快感过后,是更剧烈的愧疚、焦虑和自我厌恶。 比如,过度消费去补偿自己后,又会走进“购物→后悔→更焦虑→再购物”的死循环。 长期陷入这样的死循环,可能会让你负债累累,甚至陷入财务危机。 而关系里的“报复性补偿”同样会带来更多的关系问题: 比如,在关系里过度寻求关注,或者过度依赖别人,可能会让身边的人感到压力,因感觉难以“喘息”而选择疏远。 又或者通过孩子来补偿自己的童年,却让孩子被迫承担了你的创伤,陷入代际传递的循环。 为什么会这样?为什么我们越补偿却越匮乏? 这是因为,童年时我们经历的不仅仅是外在物质的缺乏,而是更深层次的“情感匮乏”。 长大后,我们一直无法释怀的,从来不是不被允许购买的玩具、零食,也不是被严格管控的游戏、玩乐。 而是一直不被满足和重视的、不被爱的自己 。 那是买再多的东西、玩再多的游戏、卷再多的成就都无法填补的匮乏感和孤独。 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指出,每个未完成的心理发展阶段都会成为“发展债”。 当那个受伤的内心小孩没有得到治愈时,这样的“报复性补偿”反而会把我们一次次拖到受伤的模式中,不断地重复那些伤痛。 ![]() 比如我的朋友小羽,因为是夹在中间的老二,从小就被父母忽视。 小时候的她,不管怎么听话,怎么拼命考出好成绩,仍然得不到父母太多的关心。 所以长大后,进入到亲密关系时,她通过不断地“考验”男友来补偿那个缺爱的自己。 她会抠男友每个不够爱自己的细节,一感觉不被在意就通过不断地“作”去索取爱和关注,逼得男友喘不过气,开始想逃走。 这样的补偿,反而变成了更深的自我伤害——当补偿行为变成强迫性重复,就像用酒精去灭火,只会越烧越旺。 那些深夜清空的购物车、暴食的垃圾食品、不断向外界索取的爱……都在提醒我们: 伤口需要的是消毒包扎,而不是用糖衣炮弹二次伤害。 ![]() 童年欠你的 不必用余生来讨债 自我没有“看见”前,我们成年后的世界,几乎都是在重复童年的模式。 也就是说,很多时候,我们的所作所为,其实都“滞留”在儿童阶段。 如果我们能够清创好童年的那个“伤口”,疗愈那个内在受伤的小孩,就有可能迎来新生。 那么,我们可以怎么做呢? 1、建立自己的“心理扫描仪” 当我们再产生“报复性补偿”的冲动时,试试做自己的“需求翻译练习”,比如: 把“我要买这个包”,翻译成“我需要被认可”; 把“我要打通关这个游戏”,翻译成“我需要掌控感”; 把“我要TA 24小时陪着我”,翻译成“我需要确认自己值得被爱”…… 通过不断积累这样的“需求翻译”,建立自己的“心理扫描仪”,可以帮助自己更快速地识别表层的补偿行为下的真实情感需求。 ![]() 2、给自己的内在小孩写信 试着跟童年某个需求没被满足的自己通信。 比如: “亲爱的小羽,我知道你一直想得到爸爸妈妈的关心。记得吗?六年级的你拿了奖学金,想要妈妈带你去游乐园。这个愿望没有被实现,并不是你的错。 对不起,这些年我总在索求别人的爱来弥补你。如果你愿意,我想带你去那个游乐园,不需要任何条件。 因为,你本身就值得被爱……” 通过具象化的“写下来”,去分辨哪些是当下真实的需求,哪些是穿越时空而来的童年回音。 3、渐进地去替代化满足 要戒断“报复性补偿”的行为不能纯靠意志力,而要用更健康的方式渐进去替代满足,比如: 用“整理旧物捐赠”去替代“深夜网购”; 用“烘焙分享会”去替代“暴食甜品”; 用“学习手作课程”去替代“游戏氪金”…… 我们可以用更真实的生命体验,去重新灌溉内心的情感土壤,弥补内在那个受伤的小孩。 ![]() 当然,如果你已经出现了以下迹象,更建议你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: ① 出现因“补偿行为”导致欠债、工作失误等现实危机; ② 出现了持续性失眠、暴食或厌食等躯体化症状; ③ 出现“活着就是为了补偿过去”的偏执性认知。 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,你会抽丝剥茧地去看见并疗愈自己内心那个受伤的小孩。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选择咨询师,可以看看这位经验丰富、专业扎实的咨询师—— 李雪 李雪老师是国家二级咨询师、儿童心理成长指导师、情绪管理师,从业超15年,积累个案时长5800+小时。 李老师在个人成长、童年创伤、抑郁焦虑等议题上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,同时她会以认知行为疗法、心理动力取向、人本主义取向等方法,根据来访者的具体情况灵活制定咨询方案。 为鼓励求助意愿,李老师特地开通了3个半价咨询名额,原价700元/次的咨询,现仅350元。 找到自己的那把钥匙 去打开更好的未来↓ 如果,你也有被过分控制、被情感忽视等未愈合的童年创伤,想好好疗愈自己,又想选择更多不同风格的咨询师,不妨试试壹心理的「半价咨询」,找到更合适你的那一位咨询师↓ 作者:小西 图源:图虫创意、Unsplash |